無論時代如何發展,我們都要匯聚萬眾一心、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,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旗幟感召下,同仇敵愾、同心協力,讓世界見證了蘊含在中國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,讓世界知道了“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,是惹不得的。如果惹翻了,是不好辦的”!
——10月2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
萬眾一心,出自《后漢書·朱儁傳》:“萬人一心,猶不可當,況十萬乎!”朱儁出身于寒門,為人忠孝仗義,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,步入仕途,為官頗有政績?!逗鬂h書》里記載朱儁較多的是他率軍征討黃巾軍,因為功勛卓著,所以“威聲滿天下”。
“萬人一心”這句話就是朱儁在南陽一帶討伐黃巾軍時所說。意思是千萬人一條心,團結一致,則牢不可破,后來多用作“萬眾一心”。清代金安清,時人稱其有經世濟民之才,他在一篇政論文章中就說:“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上下聯絡,萬眾一心。”
勠力同心,較早見于《墨子·尚賢》:“湯誓曰:聿求元圣,與之勠力同心,以治天下。”大意是,商湯說上天給了我伊尹這樣的賢人,我要同他齊心合力,治理天下。商湯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在夏朝末年。夏桀無道,致使百姓怨聲載道、民不聊生,諸侯國國君商湯得到了伊尹輔佐,于是軍民齊心合力,推翻了夏朝。
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里面也講到了“勠力同心”一詞:“昔逮我獻公,及穆公相好,勠力同心,申之以盟誓,重之以昏姻。”講的是以前晉獻公和秦穆公關系友好,能夠合力同心,在盟誓的基礎上,再用婚姻加深兩國關系。翻閱典籍,我們會發現“勠力同心”反復出現在歷史場景中,而且往往是緊關節要的場景,比如《資治通鑒·唐懿宗咸通九年》記載:“丈夫與其自投網羅,為天下笑,曷若相與勠力同心,赴蹈湯火,豈徒脫禍,兼富貴可求。”
總而言之,萬眾一心、勠力同心,是指所有人思想意志集中統一,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不懈奮斗。
中華文明,自古以來就是同心圓式的。幾千年來,一個成熟的中華文明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。就像一張網絡,提綱能挈領,綱舉則目張,所以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,我們都能沉著應對、化險為夷。這與我們萬眾一心、勠力同心的文化傳統分不開。
要說中華民族所遭逢的艱辛挫折,五千年來,恐怕沒有一次可以與近代中國的命運遭際相比擬。無數仁人志士,不惜身家性命,面對大變局做出各種救亡圖存之舉,可惜均告失敗。終于,煙雨迷蒙中,南湖上的一條游船,用紅光漫漫照徹了茫茫九派。中國共產黨人用星星之火,燎亮了古陸大原。也正是中國共產黨,將世人眼中的“一盤散沙”牢牢地凝聚起來,成為移山倒海的力量。
1956年11月15日,毛澤東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。當時他說:“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,根本沒房子,就那么睡,朱總司令走了40天草地,也是那么睡,都過來了。我們的部隊,沒有糧食,就吃樹皮、樹葉。同人民有福共享,有禍同當,這是我們過去干過的,為什么現在不能干呢?只要我們這樣干了,就不會脫離群眾。”正是這“同人民有福共享,有禍同當”,使“散沙聚成水門汀”,讓我們無數血肉之軀筑成了萬眾一心的鋼鐵長城,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勠力同心、共克時艱。
有一支地方民歌小調,讓很多人聽了落淚:“最后一碗米,送去做軍糧,最后一尺布,送去做軍裝,最后的老棉襖,蓋在了擔架上,最后的親骨肉,含淚送上戰場。”這正是萬眾一心、勠力同心的真實寫照,這更是老百姓從心底唱出來的熾烈心聲。
有了中國共產黨這個主心骨,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就集中了起來,上下一條心、擰成一股繩,在崇高理想和偉大目標的引領下,同心同德、闊步前行。
70年前上甘嶺的炮聲穿越歷史的煙塵,依然震撼人心。抗美援朝戰爭,讓世界見證了蘊含在中國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,看到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?;赝麣v史,是為了更堅毅地前行。只要我們保持萬眾一心、勠力同心的精神意志,就能激發出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。